10月29日下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技术新应用系列讲座”之“人工智能安全”专题分享会在C中3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芮立副教授主讲,聚焦AI时代的安全风险与防护前沿,吸引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芮立副教授以《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数据切入: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暴增3000%、钓鱼邮件增长1000%,更有国家背景APT组织利用AI实施十余起网络攻击。他指出,大模型技术的普及让AI成为“双刃剑”,其恶意使用已对政治、网络、物理安全形成多重威胁,“AI安全不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产业与社会的系统性挑战”。

在“AI时代的数据安全”板块,芮立副教授梳理了传统CIA三要素(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向“隐私保护+算法安全+伦理合规”的扩展逻辑。他结合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逆向攻击等实例,解析当前行业面临的“数据维度爆炸”“算法黑箱风险”“隐私效用博弈”三大核心矛盾,并强调:“AI数据安全的本质,是在数据价值挖掘与个体隐私保护间寻找动态平衡。”

谈及未来趋势,芮立副教授重点介绍了“AI+零信任”的破局路径。他引用Gartner报告指出,依赖杀毒软件与防火墙的“拼凑式防御”已失效,而AI驱动的零信任体系可通过三大技术实现升级:一是自适应访问控制,实时分析用户行为、设备状态等信息调整权限;二是智能威胁检测与响应,建立行为基线识别数据外泄等异常;三是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实现数据真实性验证与原始信息保护的兼顾。
芮立副教授现就读于陆军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通信学报》等顶级期刊。讲座中,他既分享了前沿技术动态,也结合高校科研与产业应用的实际场景,与在场师生就AI安全人才培养、伦理规范落地等问题展开交流。

参会学生表示,讲座不仅厘清了AI安全的技术框架,更让大家认识到专业学习与产业安全需求的紧密关联,为后续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