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制定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科学谋划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5年7月17日以腾讯会议形式召开“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布置暨研讨会”。会议由李福裕院长主持,全体教师云端参会。
会议伊始,李院长对《指导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方案结构、组织实施、规范课程名称、规范新开课程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详细的解读。依据《指导意见》,李院长牵头制定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程序备案表》,细化工作安排,推动实施进程有序开展。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调研工作共分为两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信息安全系为一组,由刘军教授、张宝富教授牵头,计算机系主任陆黎和信安系主任共同负责,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为一组,由王海涛教授、大数据系主任葛东旭和信管系主任谢芳负责。李院长强调调研对象要全面,涵盖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在校生等,调研内容、数据、具体情况都要有支撑。重要时间节点上,李院长指出8月10日前提交调研报告;7月底8月初,在调研过程中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召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题研讨会;8月20日前各专业提交调研制定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10月20日前各专业提交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及制定情况。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系主任及教师们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刘教授强调“厚基础” 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通过深入调研,首先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精准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他建议未来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可考虑按方向组建课程模块。张宝富教授高度评价了李院长对基层办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他重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强化专业引领,无论培养模式如何改革,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必须围绕专业本身,专业引领的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关于学时压缩问题,他主张辩证看待,压缩课时的初衷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教师讲授,但面对学院当前的学生群体,压缩幅度不宜过快过猛。
各系(室)主任在发言中普遍认为,本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一项高度复杂、落地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触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更牵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后续工作,需要教师研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等环节紧密配合、扎实推进,后续工作才能顺畅。为此,他们强烈呼吁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一是横向对比同类院校的学分比例设置及其合理性;二是深入调研学情,避免课程要求超出学生实际能力;三是广泛收集行业企业、毕业生等多方意见。
会议最后,李院长作总结发言。李院长明确指出,本次修订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充分调研,精准锚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他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是“内容”问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生源特点,找准专业细分市场定位及所需人才类型,据此确定培养内容。同时,他要求各专业课程体系要注重内容打通,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和教授跨专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讨论。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全面启动。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也充分认识到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集全院之智,汇全院之力,扎实推进后续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具有信息特色、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