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呢?
发微信给朋友却迟迟未得到回复,脑海里就会出现“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还没有开始某个任务之前,大脑里已经预设各种各样的困难;
做错了事情却不肯放过自己也不肯放过别人,要么责怪自己要么责怪别人;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或许已经陷入了“精神内耗”
余华说: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一、什么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指的是常常陷入一些毫无意义的思考,想法上和情绪上的纠结。想法和情绪的“消化”需要消耗我们的心理资源,当我们的心理资源不足时,就会处于一种内耗且枯竭的状态,长期内耗会让人处于一种疲惫、痛苦的状态。
陷入精神内耗就像跌入“反刍思维”的陷阱一样,“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考试失利、情感波折、人际矛盾等等问题后,重复思考该问题的原因、经过、结果往往让自己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
二、精神内耗的特征有哪些呢?
1、非理性的认知
自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像精神内耗的人群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认知,例如:绝对化的要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过分概括化(面对自己失败的结果,会认为自己是个窝囊废),糟糕至极(考试不及格,天都要塌下来了)
2、内心敏感
知乎上曾经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容易陷入内耗?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高敏感、低自尊,又不敢争取、惧怕冲突和斗争的人,精神内耗就会很严重。”
高敏感人群感情细腻,同理心强,但是往往会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会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当中。
3、总是把想法落到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上
回想几天前的做错的一个小事,感觉万分懊恼,不断思考会造成什么影响,该怎么去弥补。一想到未来即将经历某件事就很焦虑,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了别人的期望,怕人家轻视自己。怕这怕那,总是将目光想法落到过去或未来的事情上,一直处于精神打架中。最终选择逃避事情,将事情一再拖延,并且越拖延越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4、给自己树立高要求
还有一种内耗型的人,给自己树立高要求,凡事要尽善尽美。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到完美的地步,给自己设定很多任务和目标,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当中,一刻都不能松懈。当自己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焦虑感会像洪水猛兽那样攻击过来。
三、该怎么应对自己的精神内耗?
1、调整不合理的认知
请记得“想法≠事实”,内耗带来的焦虑感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想法变成了现实,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自己想法与现实一模一样的情况却是少之又少。调整不合理认知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验证法:不要假设消极想法是真实的,而是要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属实。例如,若你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列出几件你成功的实例来反驳这种想法。
确定内涵法:如果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那么就问自己“失败者”的定义是什么?当你发现并不存在所谓的“失败者”时,你的感觉一定会好。
询问法:向他人提些问题,从而查明你的想法和态度是否现实。例如,如果你认为演讲的紧张感是不正常的,你就可以问你的朋友,看他们在演讲前是否也曾感到不安。
2、保持钝感力
哲学家尼采曾说:“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意思是我们需要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放下敏感、保持迟钝,这也是面对生活的人生智慧。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所谓“钝感力”,并不等同于迟钝,而是指能够快速忘却不快、接受失败、继续挑战、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和嘲讽,心怀感激,以及对表扬甘之如饴,却不得寸进尺的能力。
钝感力是需要练习的,可以先从随喜赞叹开始,赞叹自己赞叹别人。当我们学会赞叹自己的时候,内心批判自己的声音就少了许多;赞叹别人的时候,责备他人的声音也会减弱许多,烦恼就会自动消失了。
3、活在当下,付出行动
有人说摆脱精神内耗,其实很简单: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每一件小事,让自己活在真实中,而不是虚幻中。
人民日报建议的9件有生活气息的小事,可以治愈我们烦乱的内心。
一顿早餐,开启一天的元气生活;
一首歌曲,戴上耳机开启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段阅读,幸福感从字句标点开始;
一阵放空,给心灵来一场旅行;
一场日落,和爱的人散步在美好夕阳下;
一部电影,寻找治愈的瞬间;
一场交谈,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一刻小憩,听呼吸的声音;
一股暖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4、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概念——【课题分离】。指的是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在心中树立一条清晰地分界线。按大白话来说,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他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干涉。同样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看开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