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在背单词的时候,搜一搜有哪些好用的App?
你是否会在考试之前,上网站寻找一些学习博主推荐的背书妙招?
你是否会在出门之前,打开穿搭博主的空间仔细研究?
以及,你的手机上,是否有几个关于时间管理和自律的软件?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陷入了寻找方法论的焦虑,以上就是一些具体的表现。
但是,方法论,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吗?总是在寻找更棒的方法,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吗?
显然不是!
举个例子:如果目标是走完一段路,那么最重要的当然是迈开步子,而不是纠结于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不是吗?而且,陷入对完美方法论的追求,还会加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
想要提升学习的效率,比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我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规律,以及大量的练习。
说到规律,其实学习实质上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对知识的加工和存储。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了解它有助于我们监控并提升自己的学习。
双加工理论——学习效率提升“神器”
在认知心理学中,注意的双加工理论是能够用于解释生活中诸多现象的理论,人们的道德判断、推理决策等活动中都存在双加工现象。学习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巧用双加工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学习的效率。
注意的双加工理论由心理学家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我们的认知加工包括“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种系统。
“自动化加工”就是指,我们已经积累了某一行为模式的大量练习的经验,每一个具体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已经内化为我们近乎“无意识”的动作,比如:你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就不用在每次骑车的时候都想着具体的程序了。
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则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根据环境进行调整。我们学习难度大的科目时经常觉得“烧脑”、“费力”就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系统在工作的表现。
“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个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前者的运行对后者的加工进程并无影响。比如,打字的时候,我们可以专注思考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需要在意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
不过,两个系统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只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练习,“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就能够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回想一下,当你刚开始学英语时,会非常在意词语的搭配、主谓的一致等等,十分费力,但是熟练之后,你无需思考就能够准确表达。对于公式的运用和理论知识的提取,都是同样的道理。
在学习初期,那些分开的步骤,就占据了你几乎所有的工作记忆,而通过练习,你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整体,成为你自动化的、直觉式的反应,为工作记忆腾出空间,去做更高难度的事情。这就是大量练习的意义所在。
但是,通常我们分配给每一个科目的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让有限的练习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呢?
如何有效练习?——深度加工
对于练习,《认知天性》一书的作者秉持深度加工的观点,对学生群体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习的三个环节分别是编码、巩固和检索,而检索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考试的目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时不时的练习、自测。此外,心理学实验研究也证明,接受检测的学生比那些仅仅复习而不接受检测的学生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我们为了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制造一些“合意困难”,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比如穿插练习、将学习材料挖空等等。这些“合意困难”虽然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长期看能提升学习效果。
所以,在双加工理论和深度学习的指引下,我们应当抛弃传统的反复阅读的复习法,而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有间隔地检索练习,找到一些合适的习题不断限时演练。并且,可以制造一些上文提到的“合意困难”,让自己的学习过程更有深度。从而让有限的学习时间创造更棒的练习效果,最终将学习材料内化,纳入到“自动化加工”的系统之中。
总而言之,上述的方法都是让我们的复习过程从以输入(比如看书、听网课、划重点等)转向以输出为主,而考试也是对我们输出内容的检测。所以,经过对输出环节的反复练习,当我们走入考场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所学的知识,并“自动化”地进行输出了,这也是练习的最终目的。
转自: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